郑州房屋交易与不动产登记设“一站式试点”

来源: 大河网 发布时间: 2017.03.27 09:37:47 362 次浏览

在去年12月“不动产登记要设郑东、荥阳两个一站式办公试点”的消息传出3个多月后本月25日,大河报记者接到来自郑州不动产登记部门的正式通知:自本月27日起,郑东新区区域内,房屋交易与不动产登记业务将实现房管、不动产两部门的合署办公。同时,由郑东新区不动产分中心所承担的各项不动产登记工作,在保留郑东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大厅提供服务的基础上,新增郑东新区房管直属分局(郑东新区宏图街与黄河南路交叉口)二楼大厅进行相关不动产登记业务工作的受理。但对于“一站式”受理何时能在郑州全域推广,相关负责人表示暂无具体时间表。


【变化】

郑东新区不动产登记业务又多新去处

本月25日,郑州市不动产登记中心传来消息,自今日(3月27日)起,郑东新区区域内(详细范围见下文)的房屋交易与不动产登记业务将实现合署办公。相关负责人表示,经郑州市房管局和郑州市国土局共同决定,拟从今日起,在郑东新区房屋交易与不动产登记合署办公试点,实现“一窗式受理、一站式服务”,权利人可一次性申请房屋交易及不动产登记业务,两部门一次办结并核发不动产权证书(不动产登记证明)。

这也意味着,由郑东新区不动产分中心负责的各项不动产登记工作,在原有郑东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大厅的基础上,新增郑东新区房管直属分局二楼大厅进行相关业务受理。需要各位办事人注意的是,原政务服务中心大厅继续办理所有不动产登记业务,新增试点只受理郑东新区分中心所辖区域内(中州大道以东,陇海铁路以北,连霍高速以南,京港澳高速以西),符合合署办公受理范围的业务,白沙托管区、金水区分流至郑东新区的业务仍需前往政务服务中心办理(熊儿河路与众旺路交叉口)。

此外,不动产登记部门也明确了“合署办公受理业务”的具体范围:

一、已分割到最小不动产单元并已为所有权人核发权属证书(含房屋所有权证、不动产权证书)的房屋,因买卖、赠与、析产、判决、继承、共有人的增减及共有人份额的变化等,需办理转移登记的;政策性住房(房改房、经适房、安居工程等)因房屋坐落变更、权利人身份信息变更及经适房补差换证等,需办理变更登记的。

二、登记在个人名下并已取得权属证书(含房屋所有权证、不动产权证书)的房屋,办理抵押权相关登记(首次登记、转移登记、变更登记、注销登记)的。


【剧透】

荥阳试点已实现抵押业务的“并联办理”

针对此前郑州不动产登记的各种“折腾”,有业内人士指出,在现行二手房交易程序完成突破前,房管、国土两部门是否能够实现“一站式办公”,对于群众办事是否便捷有着决定性的作用。在此前大河报记者赴杭州、南京等地的探访中也发现,上述两省会虽然也未在程序上取得突破,但两部门大多在一个大厅办公的情况减少了相关办事人的奔波。

去年11月,本报以《买卖一套二手房,或要折腾12趟》(详见2016年11月16日大河报A08版)为题报道了在不动产登记制度落地后,郑州二手房交易所面临的繁杂程序。报道见报后,包括郑州市政务服务改革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多部门在内的机构,曾出台“关于郑州房屋交易和登记流程再造试点工作实施方案”。提出要本着依法行政、便民高效的原则,以“一口受理”、“信息共享”、“综合受理”、“并联审核”等要素为特征,选择郑东新区和荥阳市作为两个试点。“对于这两个试点,市里看得很重,房管、国土两个局各抓一个。国土局负责荥阳,房管局负责郑东。”是时,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说。

那么,这两个新设的试点到底要试什么呢?自荥阳试点设立后,大河报记者已多次前去探访。

在荥阳市政务服务中心一楼大厅,记者发现分属房管、国土部门的办事窗口中,两名“脸对脸办公”的工作人员面前的桌子上如今已分别放着“房产中心”及“不动产中心”字样的标牌。

“不动产原来在二楼办公,为了‘合署办公’我们专门搬到了一楼。”荥阳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说,目前荥阳在办理不动产登记业务时,已实现了抵押业务的“并联办理”:抵押人在窗口进行申请,合署办公的两部门工作人员同时对必要的材料原件进行审核,如符合受理条件,申请人将一些需要复印的材料提供两份后,两个部门开始“并联”处理后续流程,并通过数据推送的方式完成信息互通。据了解,目前荥阳试点对分属房管、不动产两部门业务进行的“并联尝试”只针对“抵押业务”,“待有了经验以后,看能否将转移登记也进行合并办理的尝试。”上述工作人员说。

昨日下午,大河报记者还就“试点”是否有推广计划,对不动产登记部门进行了采访,相关负责人表示暂无具体时间表,需等待试点取得有价值的经验后,视情况而定。


上一篇:“清明”假期河南高速公路免费 下一篇:二手房如供给不足 房价上涨刚性难破

地址:河南省郑州市航海路与未来路交叉口向西500米路南正商国际广场B座407

河南兴业物联网管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
Copyright © 2006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