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成为一名出色的筑梦师?


人类文明构筑于共同想象之上。从功能主义的角度看,工具的发明是人与动物最大的区隔,直到香农的信息论被不断验证,人类意识到,是共同想象的能力使得人类构建了文明,文明使人成为了人。建筑是人类运用共同想象能力的代表,是一个时代精神的凝结,人类共同想象的能力在对空间、材料、功能的组合中发挥到了时代极致。

在许多人文景观中,建筑都是值得人玩味之处,我们步入这些建筑,也就步入了历史,步入了一场永续的幻梦。在这一座又一座建筑的背后,无不隐藏着一个又一个出色的规划者、建设者,他们吸收社会文化的精髓,经历痛苦的消化,运用娴熟的技艺,共同织就了建筑这场固定于空间中的梦境。通过这些永铸于空间的梦,筑梦师们跨越千百年的时光,来到我们身边。

沉淀

社会如长河般不息,筑梦的行为便不会停止,惊叹于前人建筑的人,绝不会甘心止步于此。然而,筑梦需要建立于共同想象之上,与个体的梦有本质的区别,做梦的能力人人都有,筑梦却不如是。那么一名合格的筑梦师,身后是怎样的知识沉淀呢?


哲学。哲学是人类对纷繁现象理解的极致,出色的筑梦师身上一定有哲学家的影子。“极度的破碎背后是极致的逻辑”,就像玄奥的自然现象背后一定有规律支撑,能被人赞叹的梦一定蕴含着筑梦师对整个人类文明的深度洞察,这种洞察从最芜杂、最肤浅的表象入手,庞大的信息流形成了阻挠更进一步的铜墙铁壁。一代又一代哲学家的探索并不会给出终极的答案,但藉由这些努力得出的整个世界的宏大范式,对于一名筑梦师来说,一定是其与世界对话的基础。哲学不给出知识,但它提供钥匙。

社会学与心理学。社会学与心理学帮助筑梦师更好的理解他人的梦,一个不理解他人的筑梦师构建不了能真正走进他人内心的梦。社会学与心理学研究他人的一体两面,群体与个体。相较于哲学的抽象,社会学与心理学提供更加贴近现象的研究方法与规律总结。但永远不要指望通过阅读和记忆来获取直接可利用的社会学、心理学知识,类似于哲学,它们最大的价值在于其提供的研究路径、实践方法。

美学。一切让人感到美的事物,都是对人性内核的外延。美学研究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,或者说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。审美活动是人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,所以美学并不为美与丑设立亘古不变的标准。一名出色筑梦师的手笔,一定是对当下审美的精准把握,但绝不是媚俗的迎合,只有再次出发,才能引领时代,超越时间的禁锢。

细节

筑梦师对哲学、社会学、心理学与美学的认识没有终点,不可能在静态环境下一次成型,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-思考-实践-思考的无尽循环,才能越来越接近本源。那么,在实践中,筑梦师们又有哪些尽可能需要注意的细节呢?


Clare·Cooper·Marcus 和 Carolyn·Francis 在 People Places 中提出得一些原则有很强的借鉴意义:

  • 位置应在潜在使用者易于接近并能看到的位置。

  • 空间的内部和外部都应美观、具有吸引力。

  • 配置各类设施以满足最有可能和最吸引人的活动需求。

  • 让使用者有保障感和安全感。

  • 尽量满足最有可能使用该场所的群体的需求。

  • 在高峰使用时段,考虑到日照、遮阴、风力等因素使场所在使用高峰时段扔保持环境在生理上的舒适。

  • 考虑行动不便的人。

  • 融入一些使用者可以控制或改变的要素。

  • 让人们参与该空间的设计、建造及维护的过程;把空间用于某种特殊的活动;或在一定时间内让个人拥有空间,让使用者——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的成员享有依恋并照管该空间的权利。

  • 在设计中,对于视觉艺术表达和社会环境要求应给以相同的关注。过于重视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,会造成失衡。

回归人性的内容

建筑是永铸于空间的梦,其功能被共同想象组合,形成内容,人与冰冷的建筑材料产生联结,需要内容做为媒介。从整个历史的跨度来看,出色的筑梦师少之又少,人们多重视功能的组合,却忽视了其作为内容的一面。

组合功能的技术可以通过良好的教育习得,而好的内容却需要一颗敏锐的心。通过对哲学、社会学、心理学与美学等多学科的运用,通过对人性的时代内核感知,通过对每一个进入这个梦境的个体的终极关怀,出色的筑梦师回归人性,得以穿透时空的禁锢。人类文明延续,则梦境永存。